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首页 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索引号: K12498593/2019-00057 信息分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发布机构: 政务办 发文日期: 2019-07-04
文号: 无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2019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内容概览:
时效: 有效

2019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0-15 17:24

2019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市政务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大突破的年度工作主题,认真落实市领导“政务服务走在全省前列”的工作要求,强化统筹推进,扎实加强能力建设、平台建设,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一、201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以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为抓手,以便民利企为导向,推动流程优化、数据共享,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优化“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落实省政务服务工作会议和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推进会精神,强基础,优服务,增效率。一是加快电子证照库建设,为“一网通办”强基础。初步建成证照共享平台,完成电子综合管理系统的采集、制证、共享纠错、水印、目录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实现与省电子证照库、网上办事大厅、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档案系统的对接工作。支持在线申领的电子证照达31类,市本级电子证照涵盖公安、食药、工商等多个领域。高频行政事项审批如395个营业执照事项、718个身份证事项、37个驾驶证事项、26个行驶证事项,均可以免收纸质证照,实现无纸化审批。二是重抓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一网通办”优服务。围绕“进一网”、“能通办”,推进多层次、多维度网上办事大厅构建,推动建设“政务便利店”,实现24小时不打烊。同时,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政务服务向镇村延伸。三是开发运行“我的连云港”APP,为“一网通办”增效率。“我的连云港”APP是今年全市50件民生实事之一,是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应用端延伸、打造的全市统一城市综合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年初完成招标,3月份全面开发建设,在市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下,第一版5月24日正式上线,接入近30个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政务APP28个、业务系统及微信公众号26个,提供各类服务事项172项,其中可实现办理类服务事项58项,查询类服务事项114项,省考核的102项高频事项中上架62项,提高了“一网通办”能力,运行40天累计注册用户45583人。

(二)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企业群众改革获得感。一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园区赋权工作,为徐圩新区争取到5项“高含金量”的省级赋权事项,市级也赋权13项涉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有力推动了徐圩新区全国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切实减轻企业投资设立负担。在深化市开发区、市高新区两个省级试点的基础上,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印发《连云港市进一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意见》,将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市,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四类事项范围由100项调整为106项。三是深入推进3550关键领域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协同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深化全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零见面”改革试点,完善“全链通”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并延伸到银行开户、刻制公章、办理涉税、社保事项,开展全程代办服务,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受到国办通报表彰。推进不动产交易登记集成化服务平台建设。借鉴南京、无锡等地经验做法,加强系统和资源整合,建设一体化平台,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与身份、婚姻、税务、房产交易、贷款等信息共享,与水、电、气、广电、网络等联动办理,逐步将业务办理集成至“我的连云港”APP,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协同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会同住建、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按照国办实施意见要求,协调相关单位,推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建设。发出全省首份工业类《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三)持续推进“一窗受理”工作,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四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建设。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加强窗口整合,优化功能布局,推行“一窗受理”,推动智能化建设,上半年运用一体化预约叫号系统,对接省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实现线上预约与实体大厅排队叫号实时监控。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标识导视系统和大厅内部文化环境建设改造,落实业务咨询、引导分流、应急处理、投诉处理、兜底服务以及“三主动”、一次清、一口清等标准规范,优化流程环节,提升服务效能。运用“一件事”思维重新调整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设置。设立商事服务区、税务金融服务区、经济综合管理服务区、社会事务服务区、交通水利服务区、公安服务区、基本建设服务区、不动产登记服务区、便民事项服务区等服务区域。大厅现已实现商事登记“一窗受理”业务申办,实行一表填报、并联审批。在此基础上推广同城通办,在市本级、海州区、连云区、开发区设立企业登记自助办理区,通过导办、代办为申请人提供全程服务,申请人到上述任何一个大厅均可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税务等业务。

(四)不断加强大数据管理工作,提升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构筑五级畅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全市1659个村(社区)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在苏北率先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电子政务网络全贯通。同步完成教育、卫计、工商、国土、民政等专网整合改造,逐步取消部门专网。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上半年完成市政务云平台三期扩容工作,存储空间扩展至1000TB,能满足今后一至两年的存储需要。同时,搭建云安全资源池以及建设备份、容灾一体化的实时灾备系统一体机,进一步加强政务云平台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建设单体规模最大的城市大数据中心。位于市高新区的城市大数据中心机房总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体量在省内首屈一指。今年继续推动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市场化运营,助力数字经济,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市政务数据(灌南)灾备中心设施功能,有序开展核心业务数据备份,充分保障我市政务信息系统重要数据的安全可靠。

(五)大力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一是着力推动全程电子化交易。深化“一网三平台”建设,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进场项目注册登记、专家抽取、信息发布、保证金收退、项目预警、数据归集等“十统一”,让公共资源交易“一口进、一口出”,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标采购全覆盖,着力破解线上交易与线下办理“双轨制”顽疾。二是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今年5月政府采购网上商城电子竞价系统上线运行,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不见面”开标系统上线运行。今年5月我市首个“不见面开标”项目开标工作顺利完成。“不见面”开标系统通过多点并发、同步解密投标文件,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长、提升了交易效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四是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在去年完成江苏省首例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的基础上,上半年共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43个,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常态化”。

二、2019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着力推进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线下推进各级便民大厅建设。市级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加强窗口整合,优化功能布局,推行“一窗受理”。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打造一站式并联审批服务平台。加强镇村服务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力量,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手,落实服务场所,推行全科服务,有效解决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线上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建立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积极推进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平台、跨业务的数据查询浏览、互联互通、流转协同、汇聚整合。

(二)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赋权事项接住管好。在有序推进园区赋权工作的同时,协调相关市级部门加强对赋权事项的业务指导和监管,推动园区做好承接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复制推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制度优势,大力集成创新,形成区域特色。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办印发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着力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统一”。

(三)着力提高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一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进电子政务外网扩建。进一步拓展完善市级政务云体系架构,提升云存储、云计算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二是加强政务数据管理。制定《市政务数据开放与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促进和规范本市公共数据开放和利用。三是完善六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梳理全市数据资源目录,按照新修订目录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加强政务数据归集汇聚,优化共享交换平台功能,争取率先接入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动实现国家、省、市三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贯通,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四)着力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体系。探索标前标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交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规则统一、衔接配套。推进交易集中监管。推动分散在有关行业部门交易阶段的相关监管权按规定委托公管办行使,形成公管办与各行业监管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互为补充的监管机制。深度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新修订《公共资源交易目录》为基础,联合各行业监管部门确保目录项目统一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全面整合线下统一平台,深化市县一体化管理,形成市县合力、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办事流程和操作规程,全方位提供一流的交易环境和服务环境。